以党建引领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径
俄体镇党委书记 张宇航
农牧民收入不仅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还是关乎农民生计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始终聚焦“三农”问题,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是重中之重。如何以党建引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广大农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始终是我们的“必修课”。
一、背景研究及农牧民收入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收入结构逐步优化。兴安盟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纵观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都在不断增长。2023年,阿拉善盟位居第一,为26666元,但兴安盟全区最低,为15399元,阿拉善盟农村牧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兴安盟农村牧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73倍。从收入结构来看,科右前旗地区农民收入结构不尽合理,家庭经营收入依然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比为66%,转移性收入为农牧民第二大收入来源,收入较低且结构不尽合理情况仍然存在。
二、农牧民收入滞后的原因剖析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农畜种类结构单一
从目前科右前旗地区农牧民收入来源情况看,农牧民收入结构始终未能改变第一产业独大的单一结构,农牧业收入在农牧民收入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2023年度兴安盟地区三产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7.2%、25.6%和47.2%。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农牧民收入增长拉动力较弱。
(二)农牧业科技水平低,农副产品附加值不高
科右前旗地区在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农畜产品深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上进展缓慢、形不成精品,农畜产品附加值低。同时,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明显滞后、农技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各类弊端等都严重制约了现代农牧业的发展,制约了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降低了农牧民的整体收益。比如,俄体沙果多数还只停留在制作沙果干阶段,缺少对沙果酱、沙果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探索,且品牌影响力不大,农副产品向后端延伸不够,小而散、小而低、小而弱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三)转移性收入占比较大,造血式收入较少
科右前旗转移支付在农牧民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达第二位,超过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大多来自政府的财政性资金,一旦中央降低对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农牧民收入将大幅下降。所以,当农村牧区居民坐拥大量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提高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十分必要,如何解放劳动力让“钱生钱”仍有待探索。
三、增收举措路径分析
(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特色产业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二三产业,提高二三产业影响力。树立“农业+”的理念,推动农旅融合发展,聚焦乌兰毛都草原景区等,积极探索“微度假”模式,打造一批体验式精品“牧家乐”。继续开展草原那达慕、西瓜节、沙果节等经典活动,通过二三产业的辐射带动,为当地农牧民提供新的就业创业机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区域优势。持续扩种大豆油料。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发挥生产者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补贴政策和耕地轮作项目引导作用,推广大豆新品种种植。
三是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瓜果、食用菌,提高农产品初加工层次。大力推动产地冷链物流建设,推进农商对接、农超对接、产销对接,进一步提高设施蔬菜自给率,丰富菜农的“菜篮子”和“钱袋子”。
(二)提高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完善农牧民收入结构
一是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工程。在农牧、交通、水利、林草等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尽可能提高农村牧区劳动力劳务报酬占项目投资的比例,最大程度吸纳农村牧区劳动力,落实劳务报酬。
二是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带动农牧民就近就业。加快推进县域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落实好支持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政策措施,开发更多适合农牧民就业的岗位,促进农牧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三是扩展农村牧区公益性岗位。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开发乡村保洁员、水管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草原网格化管护员等公益性岗位。推动就业帮扶车间高质量发展,发挥好乡村公益岗位兜底安置作用。
(三)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要借助各级帮扶政策,提高农牧民内生发展动力。一是积极发挥驻村工作队帮扶作用,坚持志智双扶,围绕增加脱贫群众收入,聚焦产业就业,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二是完善龙头企业联农带牧机制,采取土地转租、产业带动、吸纳就业、统一服务等形式,实现脱贫户与经营主体互利共赢。三是围绕乡土特色,因地制宜引导农牧民发展多种类型庭院经济,各苏木乡镇、嘎查村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服务、消费帮扶等措施鼓励引导农牧户统一项目类型,着力形成适度规模的庭院经济,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予以差异化补助支持。四是依托京蒙帮扶优势资源,借助北京强大消费市场,持续强化我盟绿色有机农副产品与北京市场精准对接,积极参加各类农副产品集采推介活动,拓宽农副产品进京渠道。同时深化产业对接,引进北京企业落地,合作共建。开展市场主体带动营销模式,全面推进产业链条式协作。
作为农牧业主导旗县,我们必然要始终坚持农牧为主的发展理念,为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在国家转移支付制度帮扶下,只有不断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优化种植模式,改变传统种植养殖方式,持续落实各项兜底帮扶政策,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政策倾斜和人才培养力度,提供农牧民就业增加农牧民工资性收入等方式,才能实现牧民收入高质量持续增长。同时,也只有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其认识世界的眼界和判断能力,才能保障农牧民收入的稳定且持续性增长。为此我们必须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心系农牧民群众,带着感情去工作,不断加强对农牧民增收工作的领导,拿出实招,收到实效。我们也相信,在多种政策的扶持和俄体人民的勤劳努力下,科右前旗农村牧区农牧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可以持续攀升,可以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丰富的双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