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把握好产业振兴中的“立”与“破”
把握好产业振兴中的“立”与“破”
俄体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李相亮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强调,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广大党员干部要在产业振兴中把握好“立”与“破”的辩证关系,深化研究“土”“特”“产”,续写乡村振兴“高分答卷”。
立一方水“土”,破“沉睡”资源
走好农业农村现代化及乡村振兴之路,激活乡村闲置资源、再现和再造乡村空间资源价值是关键一环。党员干部要把落实“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与日常的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去挖掘当地优势资源。要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多研究分析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条件,结合调研结果,用好新的营销手段,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山水林田等自然生态资源作用,因村施策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立足辖区“一山、两湖”自然资源优势,谋划申请青山自然保护区南麓生态廊道建设项目,聚焦青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研学游发展方向,通过抓生态保护、治理、转化,打造高速公路至青山自然保护区35公里生态廊道,着力打造“林果+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依托果品采摘、参观研学、休闲垂钓、赏花品景等项目,做优产业旅游、生态旅游、田园采摘旅游,推动“农旅融合”。
立地域“特”色,破“固化”思维
农业产业要想“破圈出道”,必须走“品牌化”道路。要能对比分析,跳出本地看本地,发掘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地域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曾提出“强化品牌意识”,而要打造“特色品牌型”美丽乡村精品村,需擦亮“一鸡引吭百鸡鸣”的“新名片”,让品牌效应与发展效益双向奔赴。要坚持以“品牌战略”为抓手,致力高标准谋划、高质量建设、高起点起跳,在基础调研中“锱铢必较”,在产品研究上“标新立异”,在发展规划上“精益求精”,努力打造出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的品牌,推动“品牌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实现“擦亮招牌,打响品牌,带富一方”。
立“产”业发展,破“单一”轨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地惠及农村农民。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探索好农村产业的多路径转型则是当务之急。一要助力传统优势与后发优势“同频共振”。如既要坚持发展粉业和林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也要大力发展趣味采摘、非遗产品开发以及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打造“百花共绽春满园”的“新业态”。二要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腾笼换鸟”。充分发挥资源集聚效应,通过强村带动、产业牵引、村企共建、村社融合、村村联建等方式,充分发挥联村党组织的作用,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资源共享、抱团发展。不断强链、建链、补链,延长农产品产业链,联动多条产业和多个主体,正式形成“人畜分离舍饲养殖—牲畜粪污无害化处理—有机肥还田蔬菜—大豆生产加工”的生产闭环。三要奋力实现“弯道超车”。动态监管市场,持续提升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造血功能,将农产品增值收益真正地留在农村、留给农民。